, 您好! 退出 登录 注册
咨询热线: 400-039-2233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医药政策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来源:重庆药品交易所 发布时间:2014-11-24
    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以绝对深邃的视角探讨了人类的宿命,也让一句诗冲撞着观众的心灵,“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这句诗公认最好的翻译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探讨的还是永恒的主题:生命、爱与死亡。

    每个人,不管是理科男还是文科女,都对《星际穿越》有自己的理解,不一定跟科学素养相关,在柴米油盐、吃喝玩乐的惯性中,思维突然受到巨大冲击,突然感觉自己的生命中有些空白、有些盲区、有些缺憾,继而惆怅、茫然,在被打开的散乱思绪中,甚至心脏一紧、眼睛一酸。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1953年11月4日凌晨两点,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附近的白马酒家,走进一个腆着啤酒肚的英国男子,他在这里坐了一个小时,一杯接一杯地喝,一口气喝了18杯威士忌,跌跌撞撞地回旅馆昏睡,早上醒来,感觉胸闷,于是又到白马酒家,喝了2杯啤酒,突然呼吸困难、呕吐、腹痛,请来医生,不见好转。晚上,他被送进一家医院,陷入昏迷状态,再也没有醒来,5天之后死亡。在医院停尸房,朋友为他办理了认尸手续,问到职业时,朋友说:“诗人。”登记者很困惑:“什么是诗人?”朋友答道:“他写过诗。”于是表格中写下这么一句话:

    “狄兰·托马斯。他写过诗。”

    对的,这个因为酗酒而死亡的狄兰·托马斯,写过这首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这首诗写于1951年,当时他写下这些句子,鼓励病危的父亲,对于死神将可爱的人们带离这个世界表达了愤怒。2年后,他客死美国,随父亲而去,年仅39岁。

    狄兰·托马斯生于英国南威尔士,小时候因为肺出血而身体虚弱,常卧床不起,后来又患上严重的哮喘,成年后又酗酒、嗜烟,很早就预感自己活不长。他不像今天因为身体欠佳而注重养生的病人,过着一种放荡不羁的生活,人称“疯狂的狄兰”。他沉迷于酒精,据记载,诗人的朋友回忆,在第三杯到第八杯之间,狄兰是世界上最健谈的人,妙语连珠。而在三杯前他闷闷不乐,八杯后他暴躁不安。

    北岛在《狄兰·托马斯: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量》一文中写了狄兰的诸多轶事:他成为知名的诗人后,受邀访美,一个好莱坞女演员问狄兰:为什么来好莱坞?狄兰说,一来他想摸摸金发碧眼的小明星的乳头,再者想见见卓别林。那个女演员满足了他的愿望,先让他用手指蘸香槟消毒摸她的乳房,然后带上他与卓别林和玛丽莲·梦露共进晚餐。但狄兰在饭前就喝醉了,卓别林很生气,把狄兰赶走,说伟大诗歌不能成为发酒疯的借口。狄兰的答复是在卓别林家门廊的一棵植物前撒了泡尿。

    这样具有自我毁灭激情的人生,自然能让人理解狄兰·托马斯的诗为何始终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为何诗中往往洋溢着一种直击人心的神秘原始力量。他的朋友记得他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人一不留神就到了三十九岁。”他随时等待着死神的到来,他未至老年,却也在死神面前燃烧咆哮,绝不温和。

    “还想再活五百年”

    有一本书叫《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作者安妮塔·穆贾尼在2006年被诊断患了淋巴癌,自此她辞去工作,专心抗癌。四年间,她研读各种讨论癌症的书籍;远赴印度和中国,向佛教僧侣、印度瑜伽老师寻求疗愈之道;试遍了信心疗法、印度阿育吠陀疗法、中医草药、西方自然疗法等种种医疗方式,但是病情却持续恶化,一度因器官衰竭而陷入昏迷,医生宣布不治。

    就在濒死时刻,安妮塔进入一个超越时空的世界,感受到自己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在无条件的大爱拥围中,深深懂得了自我的美好。在她的自由意志下,她选择重返人世,当她的灵魂再度回到身体,癌症竟在短短一周内不治而愈……新生的安妮塔在《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中一一讲述她所亲历的生死奇境,以及重生的她想要告诉我们的生命感悟。

    但这更多是一种传奇,死亡,始终是人类的终极恐惧,英雄狗熊,皇帝草民,概莫能外。无数人始终无法参透死亡的奥秘,而转向宗教;还有人想方设法逃避死亡,从君王求长生,到术士找灵药,时至今日,仍然是一种现代迷信。莫文蔚主演过一部恐怖片《棺木》,讲的是泰国有一种古老的秘术,让人在棺材中“假死”,以欺骗死神。莫文蔚饰演的女主角患有癌症,在棺材中躺过之后,癌细胞奇迹般地消失了,但接下来发生一系列毛骨悚然的恐怖事件,原因是——死亡转移到亲人身上去了。

    从《棺木》这个视角来审视一些历史故事,饶有趣味,例如嘉靖皇帝的转折点。明朝的转折点很多,嘉靖朝算一个。嘉靖是个很奇怪的皇帝,上任之初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励精图治,俨然明君,直追朱元璋,朝野一派欣欣向荣;但中后期任用奸佞,妄杀忠良,宠好道教,信任方士,为明朝未来的覆亡,埋下隐患。

    嘉靖的转折点在哪里?应该是“壬寅宫变”,公元1521年,他当皇帝第21年,冬至那一天晚上,皇帝正在酣睡中,被一根麻绳勒住了脖子——宫女们造反了,但她们没有经验,又紧张,结果麻绳打的是死结,把皇帝勒得昏死过去,但没有死。事情败露后,参与起事的宫女们被凌迟处死,嘉靖帝被救醒后吐血数升,活过来了,但死亡的阴影,从此一直笼罩在他头上,一直到死亡真正到来。

    大难不死,更加怕死,嘉靖面对死亡,选择的是另一种“燃烧咆哮”,炼丹药杀大臣。他本来就迷信丹药——这也是导致被宫女们勒脖子的原因——躲过死亡后,他更加迷信炼丹,而且在事发后就移居永寿宫,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大内,他也因此创造了历代皇帝的一个纪录——20年不上朝。

    他不想死,想长生不老,专心奉道事玄,封一批道士当大官。边防军打了胜仗,他却归功于道士,大臣反对劝喻,一律杀杀杀……他甚至给自己取了三大道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瞧这一长串名号,真想当万岁——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他在60岁的时候死去,临死前,他因为长期服用丹药,身体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他死了,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棺木》电影中,无法忍受折磨的主角又躺回棺材,让癌细胞重新回到身上。嘉靖太自私,他不会改变自己,哪怕用一个国家的死亡,来代替他的死亡,他也愿意。

     很多大人物,以为自己有天神庇佑,不相信自己会死亡,甚至咆哮怒对死神,譬如朝天开炮的张献忠,又如《说唐》中的李元霸,天下无敌,不可一世,受不了电闪雷鸣,“元霸大怒,把锤指天大叫:‘呔!你天为何这般可恶,照少爷的头响也!’说罢,把锤往空中一抛……”结果,“元霸抬头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锤掉将下来,噗的一声,正中在元霸脸上,翻身跌下马来。”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主题歌深情地唱“还想再活五百年”,这是很多人的梦想。康熙的儿子雍正没有活到60岁,关于他的暴亡,有很多说法,民间流传被吕四娘砍了头,公认是过劳死,也有人研究认为,雍正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而死。这样的刚毅勤勉之人,依然参不透“死亡”二字。

    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

    就在人们涌入影院观看《星际穿越》时,高仓健去世了。这位曾经深刻影响一代中国人审美观的“硬汉”,走得无声无息,令人慨叹。他去世后八天才发讣告,实现了他生前遗愿:“渐渐消失在人世”。

    有人希望死得轰轰烈烈,有人却希望用高仓健的方式,温和地消失在死神的怀抱中。

    作家史铁生生前曾把死亡作为倾心思考的母题,他写到各种各样的怕死心理,耐人寻味:“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潇洒者担心万一来世运气不好,潇洒何以为继?英雄豪杰,照理说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可一想到宏图伟业忽而回零,心情也不好。总而言之,死之可怕,是因为谁也摸不清死要把我们带去哪儿。”这种逼真透彻的描写,将每个人置于死神的笼罩之下,进而让芸芸众生一同领悟思索生命之死。

    中国有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这是最清醒的生存哲学,因为生可把握,而死却不知是何模样。这种清醒,就像狄兰·托马斯预感自己活不长,自称要创造一个“紧迫的狄兰”,又像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的名篇:“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才能征服死亡:抢在死亡之前改变世界。”

    雄才者如曹操,就是这么一个清醒者,公元219年,曹操去世前一年,他已经预感到命不久矣,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继续征战,或者称帝,但他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回到已荒废的帝都洛阳,下令重建北部尉廨、兴修建始殿。洛阳曾是东汉都城,但被董卓一把火烧成废墟。此时,曹操的地盘上,南有许都,北有邺都,均已成规模,他跑到一个废墟做什么?

    曹操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就在洛阳这个大工地上度过。他在死亡来临之前,做了一件大智慧的事:复兴洛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的名句,一代英豪与时间赛跑的无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已至暮年,却壮志难酬,即令英雄如曹操,内心也会升腾起浓浓的无奈和悲凉。但曹操没有停留在文艺悲情中,他抢在死亡之前,做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一个新的洛阳奠基,也为一个新的王朝奠基。翌年,曹操在洛阳逝世,数月后,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惴惴不安,也有人“燃烧咆哮”,当然,也有人赶在死亡之前加以改变,大的改变世界,小的享受人生,以此来抵消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就如狄兰·托马斯的另一首诗:《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
相关推荐: